搜尋此網誌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聰慧有眼色

Photo by Kiwihug on Unsplash



晚餐的時候,老公跟兒子說了一件事情。


說完之後,兒子皺著眉頭說:「你可不可以清楚地講出哪個是哪個,只講『這個』,『那個』,我聽不懂你在講什麼。」


兒子沒聽懂老公在說些什麼,我倒是大致懂了,大意就是某個球團若要簽下某個球員,必須同意其他相應的配合方案,但我沒他們那麼清楚世界足壇的現況,所以不知道這某球團是哪個球團,這某個球員又是哪個球員,其他相應的配合方案又是哪個,如果我具有兒子對足壇現況的知識,一定馬上就可以自動對號入座,清楚地了解到老公在說的是什麼事情。


老公跟兒子確認:「所以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


「不知道啊!」


於是老公乖乖地把所有主詞放上,省略的句子補回,兒子終於懂了老爸在說哪件事情,天終於可以繼續聊下去。


其實在兒子小時候,就常發生需要媽媽居中翻譯,才聽得懂爸爸在講些什麼的狀況。


老公是個腦筋動得很快的理科人,一向有的一個毛病就是,省略他覺得不必要的部份,直奔解答而去。跟得上他的速度的人會覺得痛快(他很愛的那些人和很愛他的那些人都是這類的啦),但跟不上他速度的人,就會覺得霧煞煞,什麼都還沒有搞清楚就結束了,因而有被忽略的委屈感又不敢說(因為結果感覺是對的…)的人,就還挺多的。


兒子其實腦筋也動得很快,但他同時也是我行我素的B型人,要我配合你動腦筋要看少爺我樂不樂意、在不在狀況內,若這時調性相同,就會一拍即合,若不盡相同,耳朵就會自動過濾,導致什麼都聽不懂。


那時候,老公沒有想過為什麼兒子聽不懂,兒子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聽不懂,只是感到不耐與焦慮。而夾在當中,堪稱蕙質蘭心,既懂老公在說什麼,又懂兒子在不懂什麼的媽媽,為了家庭和睦,就不得不適當地擔任起翻譯機的功能,好趕快轉變氣氛。


現在想想,以前為了趕快讓雙方完成溝通,總是急急地就插手「翻譯」,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當下不通的狀況是快速解決了,但結果是,經過多年,還是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果然,聰明跟聰慧,境界還是有所不同啊。


今天,兒子明白地跟他老爸說:「你這樣講我聽不懂」時,我竟有一種「終於,我們面對問題了」的豁然感。


所以我跟老公說:「他小時候就常常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還要我翻譯。」


老公沉默了一下:「我跳太快了。」


我真是舒了一口氣。


好極了,這是好的開始。


我想到聖經裡的內容,在兩千年前,耶穌說:「誰是忠心有見識的僕人,為主人所派,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這時代,誰是聰慧有眼色的愛人,學習主的精神,好好地體察心情來對話與待人呢?


不論你或我,不論父母亦孩子,不論先生還太太,是無盡的學習與實踐啊。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