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反應
有一次看牙,牙醫拿著探針在我嘴裡橫行霸道的。
因為不知道會不會在下一刻就有驚人的疼痛出現,我的身體是很緊繃的,一直默默但是強烈地呼喊著:「主啊!救我!」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淡定。
過了一會兒,牙醫停下動作,問我:「你都不會痛嗎?都沒感覺嗎?」
感覺?感覺什麼?感覺探針在我嘴裡肆虐?當然是有啊,我是活的啊!
「有啊,當然有感覺啊。」
「那你為什麼都不叫?」
「蛤?為什麼要叫?叫就不會痛嗎?」
牙醫聽到我的回答都愣住了:「是不會就不痛,不過大部份的人都會叫出來……」
臨近生產時,我在待產房躺著,經歷著一陣一陣不舒服的陣痛而呻吟,那時聽到從隔壁傳來大叫的聲音,心想:「她是有多痛啊?能夠叫成這樣?」
到底是 神特別愛護我,讓我沒有別人痛得厲害;還是因為我感覺遲鈍,沒那麼覺得痛;或是,我對疼痛的表達方式異於常人?
前兩天, 神在一個大聚會中,透過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大大地指責了攝理人「沒有SENSE!沒有反應!」的毛病。
覺得對 神太不好意思而悔改的攝理人,於是進入了一種「努力反應」的模式。
看著大家比起以往要來得積極的反應,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會那樣反應嗎?
一定要那樣笑,一定要那樣哭,一定要那樣尖叫,一定要那樣拍手,一定要那樣擺動身體嗎?
也想:「這樣,就是有SENSE嗎?」
畢竟人不在現場,會不會無法斷定,有可能,那時的感動,就是要那樣反應,也有可能,那時的感動,並不是要那樣反應。
本來個性有所不同,感覺有所不同,表達有所不同,同樣是表達內心的感動,蕭峰跟韋小寶的表現方式,鐵定是不同的。
心所在乎的生來面癱的人,若嘴角能往上微微一動,恐怕是比起其他人常有的笑容滿面,要來得動人。
不那樣笑,不那樣哭,不那樣尖叫,不那樣拍手,不那樣擺動身體,是不是就沒有感動,是不是就感動少,人是沒辦法判定的。
馬太福音21章裡有耶穌講的一個比喻: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做工。」
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
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
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
就言語的表達來比較,小兒子的反應才是好的,若談到以行動而為的表達,卻是大兒子的反應才是好的。但終歸,言語和行動都要有好反應,是更好。
人是無法判定的,就像牙醫以為我在接受治療時沒有感覺,就像我沒有大叫就好像我生孩子不會痛。但 神鑒察人心,並不是因為沒有那樣笑,沒有那樣叫,而是看著大家的內心,以及因著內心而沒有展現出該有的表現,才發了話。
總是因為愛冷卻了,總是因為愛阻塞了,總是因為愛短少了,才沒有接收到聖靈的感動,也才沒有SENSE,沒有做出屬於自己面對 神時該有的反應。
不是在講那些動作,而是在講「愛」啊。
LOVE IS ABOUT SENSE.
願成為在 神面前,在主面前,因愛到位而具有SENSE,反應正確的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