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活的


最近我工作的地方,進口了一批芭樂。


越過整個太平洋,經過兩三個禮拜的船期,終於開箱得見天日的這批芭樂,雖然是同一批貨,卻呈現各種不同的狀況。有的還算爽脆,有的已經稍軟,有的已經過熟。大部份的客人還是喜歡較脆的口感,因此軟熟的芭樂,不得不降價求售。


有個應該是從大陸來的客人,跑來櫃台問我:「硬的芭樂好還是軟的芭樂好?」


我跟她說:「軟硬各有支持者,端看你的喜好。」


她說:「不是,你告訴我,哪種是新鮮的。」


我說:「這批芭樂是同一批貨,沒有什麼新舊之分。」但她不滿意這樣的回答,說我這回答含混不清,沒有告訴她正解。


對於她的質疑,我起初感到很納悶,我覺得我回答得很中肯啊,本來這就是同一批貨,我相信農民也沒那麼無聊和有那個閒工夫去把一個箱子裡裝不同天採收的水果,來讓它們呈現不同的狀態。要講哪一個新鮮的話,對我而言,出生日是同一天的不就是同樣新鮮嗎?熟得比較快的就是不新鮮嗎?不能這樣說吧。然後每個人喜好不同,本來就有人喜歡硬的,有人喜歡軟的啊,而像我,就兩種都喜歡。


她繼續問:「那為什麼有不同價錢?」


我說:「因為比較多的人喜歡硬的,軟的比較不好賣,所以減價出售。」


她說:「所以軟的比較不新鮮囉。」


我再重申:「沒有,不管是軟的或是硬的,都是同一批貨。」


她說:「那為什麼軟的會比較軟?」


這時我才體會到,她應該就是想要得到軟的就是不新鮮這樣單純的答案吧。只是我覺得這樣單純的答案才是不負責任,我告訴她:「農產品本來就不會每個都一模一樣,有的會熟得比較快,有的會熟得比較慢,但每個人的喜好也不同,有人覺得熟一點才是最佳狀況,有人則喜歡生一點的啊。」


不過,我感覺她還是無法理解,而有點不滿意地走開了。


我不知道後來她有沒有買芭樂,但是之後我想到這件事,內心有些感觸:


「啊,她是不是拿工廠生產商品的標準來看農產品呢?農產品不一樣啊,農產品是活的,跟工廠生產的整齊劃一的商品不同,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啊。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搞不清楚農產品是怎麼來的,不知道一隻雞有幾條腿,不知道西瓜不是結在樹上的啊?所以才會對農產品拿著工廠生產的標準來看待呢?」


想著想著,忽然想到:「信仰也是活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簡單地拿一些數據來評論哩。」


有些事情是可以明確比較的,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哪個比較高,哪個比較矮…


但是有些事情則沒一定的標準,哪個比較漂亮,哪個比較醜;哪個比較聰明,哪個比較笨;哪個信仰比較好,哪個信仰比較差…有時只是角度不同,結論也會有不同。


我曾聽過一位姐姐說:「唉,我都沒有開方言,我的信仰不好…」這讓我覺得很驚訝,我跟她說:「如果你昨天沒有開方言,今天開方言了,或許你可以推論說你的信仰今天比昨天更好了,但是絕對不要說你沒有開方言,別人有,就是別人信仰比較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獨特之處,不能這樣比的。」


活的東西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況,這就是活的特色,不是嗎?並不是工廠的生產線做出來的啊。拿一個死的標準來套,就沒意思了。


真要比的話,就拿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來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