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人說我是誰?

Photo by Jeremy Cai on Unsplash


耶穌到了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
~馬太福音16:13-16



同樣的耶穌呢,答案卻很多種。


也還有這種的:


「這人從哪裡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
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這人從哪裡有這一切的事呢?」
他們就厭棄他。
~馬太福音13:54-57



如同「瞎子摸象」一般,摸到什麼,認知什麼,看一個人,也是看到什麼,接觸到什麼,就認知些什麼。


家鄉的人從小看到的耶穌,也要吃喝拉撒,也要為生活奮鬥,也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也是平平在地人,他們所說的:「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都是真的。


但這些真相,難道就與耶穌有智慧,可行異能相牴觸?


並沒有。只是當第一印象就在「他跟我沒什麼兩樣」打住時,往往很難再裝進去別的更高層次的想法。


人們覺得耶穌是施洗的約翰、以利亞、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也都有其看到些什麼而認知的理由。


他們看到的,或許都真實地存在,但其實都與耶穌「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沒有衝突,只是當腦中印象先以那等層次的想法進駐之後,就很難再去看到沒來得及看到的部份了。


而在這當中,彼得為何就能看出「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


對此,耶穌說:「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馬太福音16:17)」


是的,確實是如此,這得要有聖靈感動才見證得出來。然而,彼得又是怎麼有這個基礎可以成為天上的父指示的對象?


彼得與耶穌相遇時,正是捕魚捕到失落,對人生感到虛空之時,耶穌來借船,當做是證道的講台,就在彼得的船上,對著岸上的群眾們傳講了話語。


之後,耶穌又讓彼得下網打魚,已經整夜一無所獲的彼得憑著人格按照耶穌的吩咐下網,結果得到了幾乎把網撐破的漁獲。


話語加奇蹟,注入彼得腦中的耶穌之印象,又是如何呢?


跟「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的感動,會相符吧。


這樣的話,為何 神不讓所有的人,都像彼得一樣,跟耶穌有那般的相遇就好,都有與彼得一樣的印象,不就都認得出耶穌是誰?這樣很簡單啊!


也不是這樣。


前面就說過了,不管人的印象如何,並不損耶穌的本質與使命,問題在於,人如何在第一印象之上,去找到正確的答案。


其實,有的人要在有彌賽亞很親民的認知下,才會去親近彌賽亞,那麼,讓他看到「他跟我沒兩樣!」而產生親近感,是有益的;有的人則是要在屈服在彌賽亞的權柄下,才會去跟隨彌賽亞,那麼,讓他看到「他是 神的人!」而產生認定感,是有益的。


相反的,應該先建立親近感的人若先接觸到權威的部份,或是重視權威的人若先看到親民的部份,都有可能因此就破功,再也提不起勁做深一步的了解。


如此,能在適合的狀況與氛圍中相遇,踏出好的第一步,是好的。再來,是要在那基礎上,學習並體會到所遇見的那一位,不只是自己那第一印象而已,直到也能說出:「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兒子。」


攝理人的老師─鄭明析牧師在這一方面,一向非常地仔細。他在為 神照顧生命時,是如同對待愛人、家人一般,親近地對待;在見證 神的權威時,又是無法討價還價地敬虔。


反倒是弟子們常拿捏不好,帶人過來的時候,沒有分辨好時機與狀況,而造成尷尬的場面,讓老師不得不要求大家要好好搭配來做。


聽到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我想到了耶穌問弟子們的問題。


同樣的一個人,為何有那麼多種答案?


見面啊,需要兩方完美搭配,才能會有完美成果的。


這都會,影響「人說我是誰?」的答案呢。


所以,從今起,要更加謹慎細心來做啊。


加點好歌一首:I HAVE SE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