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準時」的誤差值

Photo by Murray Campbell on Unsplash


前幾天,看到有人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接受自己或別人遲到範圍是幾分鐘??」


我想到讀大學的時候,那是沒有手機,或說手機只有大哥大才有的年代,有一次跟班代約在校門口碰面。好像本來預期我會遲到,在我準時出現時,班代很驚訝的樣子。


他說他幾乎每次跟女生約都多多少少要等一下。(嗯,我是不清楚為什麼這樣啦,是一般說來女生的時間概念不佳,還是他剛好運氣那麼好都遇到讓他等的女生,還有,雖然那時打扮走中性路線的我很習慣也不在意被誤為男生,但班代這樣明快地把我算在女生行列中,還是有些感動的啦)


我跟他說:「只要約了我就會盡力準時,因為不只是遲到,早到也是浪費時間的事。不過總有估算不準的時候,我自己覺得誤差五分鐘還算合理的範圍。因此以後跟我約,可以期待我準時,最多等我五分鐘。如果超過五分鐘,那恐怕是遇上較大的狀況,可以直接爽快地放棄我。」


幾次活動下來,班代跟我說:「你果然都是最晚在時間到了的五分鐘內到達呢!」


是啊,那就是我對準時可容許的誤差值啊。


有些事情,「準時」是不該有誤差值的,趕飛機、趕火車、去面試、考學測、搶限量品……,晚一秒就一去不回頭,有緣再相見,但其他的事情,在不傷和氣的狀況下,大家多少還是會接受一定程度的準時誤差值。


不過感覺現在人們,包括我,對於這個準時的誤差值,標準似乎是越來越寬了。


看大家對「不知道大家接受自己或別人遲到範圍是幾分鐘?」的回答,發現有「若有事情做,則可以容忍較久」的狀況。也就是說,如果覺得等待的那時間沒有白白浪費,就還可以容忍下去。


在過去的年代,一旦出了門,要半路聯繫上根本是難上加難的事,所以像台北車站這樣的地方才會出現留言板這樣的工具。時間到了,對方還沒出現,只能選擇等或不等。不等嗎?恐怕下一分鐘對方就會出現;等嗎?也不知道會不會等到天荒地老。在等待的過程中,除了等人,還能做些什麼呢?有書好看?有毛線可打?有魔術方塊可翻?原地跑步練身體?就連渴了要去買一杯飲料都很為難啊,萬一就在離開的那幾分鐘對方來了,看不到自己就走了怎麼辦?


因著這樣等人是件苦差事,所以對於「準時」,大家也比較在意吧。


現在呢,人手至少一機,聯絡不上的狀況大為降低,看應該會遲到就打個電話、發個訊息、line個一下,有了交代通常對方就不會抓狂,結果,「準時」的誤差值,就慢慢地從三分鐘、五分鐘,變成了十分鐘、半小時,遇上跟養成習慣的人約,乾脆約自己心目中理想時間的前半小時……


再來,因為網路發達,等人時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不至於讓時間只是白白過去,於是,對於相約之人的遲到,容忍度就更提高了,甚至可以等到不得不去下個行程時,換句話說,針對相約的那個人,整個白等也就算了。


這,以陽光面的講法,是「好有彈性喔!」但其實,是亂無章法吧。


等待的過程中,說是有別的事可做,但做的那些事,真的是必要的嗎?確實有些是把握時間做的必要事情,但更多,只是像打發時間一般的事吧。瀏覽了一些本來不會特別去看,有看沒看都沒差的網頁;玩了一些本來不會特別去玩,有玩沒玩都沒差的遊戲;買了一些本來沒看到就不會買,但是看到了就忍不住下單的東西……


人人看來有事做,社會一片欣欣向榮,但手上,到底在忙什麼?是忙忙忙,還是盲盲盲?


就算是把握時間做的事,因為不是在計劃中的時間和地點做,不見得就能做得很順利,雖是不讓等待的時間白白過去,卻仍是有所浪費。


成功者,是在時間上有所計較的人。


並不是說要絕對的一板一眼,但是,應該要有所尊重,有所在意,否則,就會流失。


鄭明析牧師證道話語
Photo by Rodion Kutsaev on Unsplash


但與其說,是計較可數算的一分一秒,更應該說,是計劃時間用到哪裡去了。


是用在讓自己接近成功的事情,還是用在讓自己離開成功的事情?是用在讓自己得享世上事物的事情,還是用在讓自己得享天上事物的事情?是用在成果是屬於這瞬間、屬於一固定時間的事情,還是用在成果是屬於永恆的事情?


時間掌握在自己手上,怎麼用都行。但很實際的,怎麼栽,怎麼收。


所以,是考慮著什麼,在使用時間呢?


也許這一點,才是決定「準時的誤差值」的核心因素啊。


攝理教會天的話語
Photo by Hannah Tims on Unspla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