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改造與教化


以前看過不少日本綜藝節目,包括「搶救貧窮大作戰」「全能住宅改造王」


印象很深刻的,是雖然在每一集的結尾都是Happy Ending,但是若一陣子之後再去抽查,就會發現有些改造過的店和房子,已經又走向衰敗。


以「搶救貧窮大作戰」為例,通常如果困苦之因是來自於家中發生變故,單靠自己之力無法脫離的那種,在經過幫助之後,多能脫胎換骨,把改造過的店面好好地維持下去;而好不容易脫離頹相卻又陷入衰敗的,多半原本會貧窮是源自於好逸惡勞,覺得都不是自己的責任,是命不好,運不好,別人對我不夠好等等,在被改造的過程中,或許因為有人督促,所以趕上了被要求的進度,但是當開張後,放著他獨撐大局時,好逸惡勞的狀況就慢慢地重現江湖,品質和效率就開始下降,漸漸地又變成讓人失望的狀態。


在「全能住宅改造王」中,則是如果建築師、設計師的改造不夠實際,也就是即便是考慮了業主的需要而做了以專業的角度上來看是好的設計,但是因不符合業主的不良習性,結果最後就在業主無法脫離不良習性的現實中,設計者眼中好的設計終歸無法形成好的動線,改造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又落入需要再被改造的狀況。


簡而言之,這不良習性就是一個很難過的坎,因此,需要連「特質與喜好」都放入考慮再來設計與執行才行。


所以, 神透過被攝理人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也過:




想要改造成功,標也要治,本更要治。


再看看各國設置監獄的目的,固然有懲罰之意(不論這懲罰是否合理),但更進一步來說,也都有希望改變受刑人之意(不論是想要把人改變成什麼樣子)。


當然有些監獄就只是關人,而有些監獄(特別是在越先進的國家)則設有各樣的課程和活動,希望能讓受刑人在服刑期間藉由監獄中的管理、教育及訓練,讓他自入獄前的狀況與條件脫離出來,而在出獄後變成一個「將來不會再進來」的人。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在出獄之後,又再入獄。


原因很多種,但都可以說是因為獄方所設計的管理、教育及訓練,並沒有真正地,或是全然地改變受刑人的狀況與條件,所以事情就再來一次了。



有些是因為很難改變,比如說入獄的原因是因為政治迫害、宗教迫害、意識形態迫害等等,這種源於精神、思想不同路而來的「犯罪」,恐怕被「教化」的可能性不高,也因此直到執法者垮台之前,一再出獄又入獄是家常便飯一點也不奇怪。


撇開這類的不談,還有一些應該是算是精神有病(有不做凍未條的強迫症)而該去做相關治療的人,其他經過管理、教育、訓練,即使樂意,但是對於脫離入獄前的狀況和條件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通常是因為治了標卻沒治本。


今天有則新聞,講到舊金山的青少年看守所啟用了全新的「優點中心」(Merit Center)。


舊金山少年廳(Juvenile Hall)作為拘留因犯事被青少年法庭判處感化拘留少年犯的更生中心,以往免不了需維持像一般監獄的紀律和森嚴氣氛,才能起到一定懲戒作用。

但舊金山市府發現,這種「傳統」的制度感化力度不足,這種環境尤其無助一些因遭遇人生創傷(trauma)、貧窮、暴力和精神問題而作案的少年改過自新,只會令他們更感絕望,重複犯罪。


新的「優點中心」則採以「正面獎勵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鼓勵拘留中的少年,只要他們按時完成日間課業,紀律良好,就可以賺取「優點」享用中心內設置的各項康樂設施。


當局希望藉此讓在裡面的青少年們學會對「學習」有興趣,對「開發自己」有興趣,對「肯定自己」有信心,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法也漸有成效出現,一個女孩回到常規學校上課後,說:「我在拘留所愛上學習了,原來不是我讀不了,只是我沒有盡力過而已。」這樣的見證,很令人感動與欣慰吧。


不只是有關受刑人的教化,事實上,想要改造,想要脫離貧窮,想要脫離混亂,想要脫離不堪,想要度過更理想的生活,要素都是如此。


終究是思想改變、行動模式改變,是具備內心、想法和行為以及具備條件和環境。



2 則留言:

  1. 嗯,他們其實需要更多的愛、鼓勵跟肯定,才能改變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許多人其實都可以理解、接受並願意「以更多的愛、鼓勵跟肯定」來改變需要改變的人,但理解、接受並願意並不代表就有能力這麼做,就算有能力也不代表就能合宜地做。對我來說,想要做到合宜完善,邀請 神來引領、教導是有智慧的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