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階段性任務?




本來喜歡的,為什麼變得不喜歡了呢?本來覺得好的,為什麼變得覺得不好了呢?本來相信的,為什麼變得不相信了呢?


前兩天,看了一則影片:#麥當勞 怎麼取消兒童遊戲區、連McCafé櫃檯都撤?原來是不想被時代拋下的通路革命【懂商業 看商周】Ep.16


裡面提到麥當勞的兒童遊戲區逐漸消聲匿跡,不但新的店不再規劃遊戲區,一些舊店在整修時也紛紛把遊戲區拿掉,取而代之的是擴展了廚房面積,還有增設了外送外賣的取餐等待區。


遊戲區之所以被砍掉的原因,商周覺得精確一點的答案是:「遊戲區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


在麥當勞剛進台灣的時候,將兒童顧客視為進入市場的灘頭堡客群,因為當小朋友要求去麥當勞時,大人通常會這個要求付諸實現或是列入考慮,並且也跟著習慣吃起美式速食。多年前我在麥當勞打工過,當時帶訓的副理就說過,麥當勞很重視小朋友,除了考量家長會在乎孩子外,另一個原因是小孩會長大,他小時候習慣吃麥當勞,等他大了還吃麥當勞!


當不再需要純粹靠小朋友來撐起生意,外送外賣的佔比又越來越大,導致廚房空間和取餐空間的需求增加時,針對小朋友設立的遊戲區自然因重要性越來越低而被裁撤,更何況遊戲區還有維護照料的問題要考慮。


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因此光榮退場。


曾經喜歡的、曾經覺得好的,後來不這麼覺得了,很多時候,也有階段性任務已達成的意味吧。


那時有那時的原因,那時有那時的理由,一旦覺得原因理由不再,也就變得不喜歡,變得覺得不好了。


可是,相信也可以這樣嗎?


「看那些跟隨耶穌的人,會發現有人是看著耶穌說的話而跟隨;有人是因為耶穌醫好他的病而跟隨;也有人是因為耶穌是彌賽亞而跟隨;還有人是看見耶穌的人格,覺得喜歡而跟隨的。因為是按照自己成長的程度、按照各自不同的想法來跟隨,才會有這樣的差異。」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在證道中這麼說了。


很多人相信跟隨了,後來卻也很多人又走了。


看著耶穌所說的話而跟隨的,後來為什麼不再因著這一點而跟隨?是因為耶穌後來說的話不吸引人了?還是這時別人所說的話更吸引自己?


因為耶穌醫好他的病而跟隨的,後來為什麼不再因著這一點而跟隨?是因為病已經好了就不再需要醫病了?還是找到更會醫病的人了?


因為耶穌是彌賽亞而跟隨的,後來為什麼不再因著這一點而跟隨?是因為不再認為耶穌是彌賽亞,還是不再覺得應該跟隨彌賽亞?


看見耶穌的人格,覺得喜歡而跟隨的,後來為什麼不再因著這一點而跟隨?是因為覺得耶穌不再具備那樣的人格,還是自己變得不喜歡那樣的人格?


話語說:「即使相信了,一旦信心變弱,還是會再次變得不相信,人都只有在確信時才會相信。耶穌時代也是一樣,門徒們相信耶穌是彌賽亞時都跟隨並相信,但後來遇到患難、試煉和困難,就都變得不相信而離開了。」


這時代也是一樣,來到 神和耶穌在這時代開展的攝理歷史,曾經也歡歡喜喜地奔跑,說自己比任何人都要相信這個歷史,比任何人都要愛 神、愛耶穌、愛老師的人,後來經歷風浪時,竟感到不喜歡,也不想相信了。


當初是喜歡什麼?憑著什麼說相信的呢?或問,原本想在攝理裡面得到些什麼呢?


一旦不合心意,就要推翻過往的決定,這是,把信仰看成是階段性任務?


我自己覺得,相信跟喜歡是不同的,相信該是經過判斷的,比起單純的喜歡要嚴謹許多才對,也因此,雖然經歷患難辛苦,那相信不會改變,仍可以持守信心。若只是因為喜歡而跟隨,試想有誰喜歡患難辛苦呢?那麼當經歷患難辛苦,就會因為不喜歡、不合心意而不想再繼續。


影響一輩子、影響到永生的信仰,不該輕率對待的。


「聆聽時代話語並跟隨的人會按照自己所學習的、按照信仰生活的層次、按照各人的益處跟隨,這些終究會左右靈與肉的救援。每個人都應該要完全瞭解、做自己該做的事,如此達成自己的救援。」


要做的事或有階段性,但信仰,是永恆救援之路,不是階段性任務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