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抓了很多稻田魚、泥鰍或溪哥這種微不足道的小魚就感到自豪,應該要抓鯨魚、鯊魚、土魠魚、黃魚、魟魚、鯛魚、河豚、蝦子、螃蟹、蛤蜊、海鞘、魷魚、章魚、鰻魚……這類的魚才對。」
「信仰也是一樣,<不會再長大的人>是屬於鯷魚、泥鰍、稻田魚或溪哥這種小魚科,<會不斷長大的人>則是大魚科的。必須去<水深之處>拋出『話語的漁網』才行。要禱告並付出精誠來抓,才能抓到『大型海水魚』。」
主日話語當中,這麼說了。
那,我是什麼魚呢?
我所傳道的人,又是什麼魚呢?
聽了這樣的話語,會不會有人自卑地覺得自己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魚呢?會不會有人輕易地把別人分類成不會長大的小魚呢?會不會有人因為自己或是傳道的生命被當小魚看待而內心難過,產生疏離感呢?
是否,小魚就該被放棄?
不是啊。不管大魚,還是小魚,都是 神無與倫比的創作啊。
在 神的旨意中,大魚有大魚的幸福,小魚有小魚的快樂。
大魚有大魚的任務,小魚有小魚的角色。
大魚有大魚的抓法,小魚有小魚的釣方。
需要大魚,並不等於不需要小魚,固然在需要大魚登場的時候,小魚是充不了場面,但仍有需要小魚出現的時候,就算找來大魚也起不了作用。
本來舞台就不同,本來功課就不同,本來考驗就不同,小魚不要硬去挑戰大魚的試題,然後哭鬧說別人瞧不起自己;大魚也不要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小看小魚在小魚的場子中能打造的美麗、神秘與雄壯。
聽話語的時候,眼光狹隘一點好處也沒有。分辨大魚小魚、挑選大魚小魚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不要自己在那邊悲情地演起來。
重點是,要在旨意中了解自己,並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傑出。
所以,Just keep swimming.
不論是大魚或小魚。
魚是用來比喻人,但各種類型的魚也都是一種比喻啊。到底是成為大魚或小魚,是自己決定的,並不是生來就已經被神決定的。努力-變成大魚,不努力-永遠保持小魚模樣。
回覆刪除呵呵,有時比喻確實是可以這樣用,努力變大魚,停滯就小魚,這講的是比較後天努力的部份。但從先天特質來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以物種來說,大魚就是大魚,小魚就是小魚,再怎樣也不會改變,不過,鼓勵要捕大魚,不要滿足於捕到很多小魚,並不等同於不要小魚,因為大魚有大魚的創造目的,小魚有小魚的創造目的,大魚值得寶貝,小魚也值得珍惜。所以,大魚不要驕傲,小魚不要自卑,都有非常可看的,各自世界裡的美麗雄壯與神秘。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