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認栽



雖然這樣講好像有點刻薄,不過我覺得,疏離感、失落感,很多都是自找的啊。



以前在台灣時,常
在Yahoo!拍賣或是露天拍賣上買東西。


有人對於在拍賣上買東西是否可安心有些疑慮,但我除了有次因自己疏忽,誤以為沒說清楚的賣家賣的是全新品,收到貨時才發現是不太完美的二手貨而心情哇嚕以之外,還沒有遇過被賣家刻意欺騙的狀況,幾乎都是交易愉快。


能夠維持這樣良好的紀錄,並不是幸運而已。會去拍賣找,就是花更少錢買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價錢低得不合理,就寧願放棄也不要冒險。然後,會看過賣家以往的交易情形,大致了解這個賣家是否是有一定的可信度,也會向賣方提出問題,賣家的回應也多少可以為可信度提供參考。


是做過功課的,所以遇到被騙的風險也就降低了。此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我願意進行的交易,都是假使我真的遇騙了,那些損失只會讓我心情不好卻不會影響我的生活,也就是,若是我負擔不起的風險,就不會考慮。這些作法使我在拍賣上買東西,買得很愉快。


就算看起來有好處,承擔不起風險,就不要做。而疏離感和失落感總是在擔不起之後出現。


所以被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從很早以前就禁止攝理人之間彼此借貸和作保,並說:「如果要借錢給人家,就當那錢是捐出去了,不還也沒關係,不然就不要借。」(在二十幾年前,台灣攝理教會還只有台北一個據點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的話語,而且應該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說過了)


社會上因著借貸和作保而出現的夫妻翻臉、兄弟鬩牆、朋友決裂實在是太多了。也不只是借貸和作保這樣的事情而已,就在一般的生活當中,各種權限與份際都存有這樣的狀況:「那是你該做的事嗎?超出範圍的事情,若承擔不起風險,負不起責任,你會不甘願的話,就不要越線,不要強出頭。」


釐清一切,就不會有不必要的遺憾。這樣,也不會有不必要的不和睦、疏離感、失落感咧。


在聽有關「和睦」的話語時,我想,為什麼人與人會不和睦呢?


突然覺得,這跟上拍賣買東西有點像,想要有愉快的交易,要有正確的認知,也要有合宜的行動,還要有理性的態度。想要和睦,也是如此。


要是彼此之間,認知不夠正確,行動不夠合宜,態度也不夠理性,要和睦就只能祈求有神蹟降臨的幸運或是乾脆卡早睡卡有眠。


但是如果拿著話語來實踐,並且沒有遺憾地抱著像「我都已經做了功課,若還是被騙的話就當買個教訓認栽了」這樣的態度,想著「我按照主的指示去做了,如果弟兄姐妹還是不滿意的話,就當我學藝不精有待磨鍊,摸摸鼻子認栽了」來面對弟兄姐妹的話,不和睦、疏離感、失落感就不易出現了吧。


我想,疏離感、失落感,真的很多是自找苦吃。


而努力達成和睦,並享受和睦的人,就會與疏離感和失落感,還有被吸引過來的撒但分手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