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注意啊!是劇本!



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借了一本電子書,內容算是回憶錄吧,作者寫下了家族經營的傳統小吃,從路邊攤子變化到現今人們排隊打卡的知名餐廳,幾十年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她帶領這個家族企業華麗變身的種種心路歷程。


書已經出版好幾年了,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才在首頁推介出來。因為看過他們家出的冷凍食品,聽說近年來頗有名氣,好奇驅使,就把書給借了下來。


看了之後的感覺是:內容對我來說,有些凌亂,部分內容我沒有什麼共鳴感,所以很快跳過,整本書我認真看的部分,大概是四到五成。若要推薦「好看的書」,我應該會忽略這本。


但是,作者對於「傳承與守護」的努力與付出,很觸動人心!這「傳承與守護」不只在於自己家裡的生意,也在於這片土地、這個文化!這是我不得不要鼓掌的部分,所以,我覺得現今他們家的生意非常火紅,是配得的。


在這本書當中,還提到了Netflix選中他們,在Netflix「世界小吃亞洲篇」紀錄片中,代表台灣出場。因著這個紀錄片,他們的名聲更上了一層樓,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曉。


講到Netflix紀錄片,不免就想到他們也針對攝理和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發行過所謂的紀錄片。紀錄片,原本帶有這樣的意義:「紀錄片是一種非虛構影片,旨在『記錄現實,主要用於指導、教育或保存歷史記錄』」。但這針對攝理的所謂紀錄片,在攝理人看來,卻是充滿了種種偏頗、片面、虛假、編造訊息的劇情片。


「他們拍了能觸動人心的紀錄片,讓世界更多的人認識了一款來自台灣的美好風味,身為台灣人,我都想給他們點個讚了;但是,他們卻也拍了那種觸犯了 神、傷害了 神所愛的人、譁眾取寵的虛假紀錄片!讓我覺得不能原諒! 神啊!這一來一往,要怎麼看待啊?」在禱告中,我這麼對 神傾訴了。


「都是劇本啊!」這樣的念頭,閃過了腦海。


即使是在「紀錄片」的名義下,那觸動人心的內容,就是拍攝者想要讓人看見的部分;而譁眾取寵的內容,也是拍攝者想要讓人看見的部分。或者為了某種理念,或者為了某種利益,於是,寫了那樣的劇本。


論到紀錄片的真實性,有這樣的提醒:「一般來說,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的在場這個事實,就可以影響被記錄的情況。」這確實值得留心。


有人說:「眼見為憑。」也有人說:「不是眼睛看到的就是那樣。」看見,確實不能抹滅,但是,看見的是什麼,是需要確認的。


想到有一次在雜誌上看到介紹某樂器公司的文章,講到他們對於某項樂器的推廣有很努力的作為,我在遇到玩那項樂器的學弟時,提到了這件事,結果學弟露出很不以為然的表情,勸學姐我聽聽就好……


Youtube上有不少說書型的頻道,有些頻道很會處理腳本,讓人聽了覺得條理分明、頭頭是道,很容易會接受他們所傳達的訊息,特別是講述的內容是自己陌生的領域時。但要是某一天,選取的題材竟來到了自己熟悉的領域,馬上可以發現腳本存在種種疏漏,評論也不盡實際與公允,原本的印象馬上大打折扣。


「啊,果然,要小心,都是劇本啊!」看著本來我評價不錯的頻道推出了讓我感到失望的影片,真是警醒了。


本來,固然也有掉馬的時候,但在不掉馬的狀況下,大家都是儘量展現自己想要讓別人看到的部分,隱藏自己不想要讓別人知道的部分,這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諱言,我寫文,就是寫我想要讓別人看的內容而已。


「所以,要懂得分辨,要經過確認。」腦中有了這樣的體會。


與其期待別人會給予自己「正確的」、「好的」、「有益的」,更實際的,是讓自己從紛紛亂亂的資訊當中,找出「正確的」、「好的」、「有益的」。


神透過老師這麼對攝理人說了:


要思考後再看,才能確實地看見。
要思考後再看,
才能識破虛偽的人、行騙的人、詐欺的人。
要去想「他是不是騙子」才會知道。
若不思考那人是什麼樣的人,就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看,
即使看了也分不清那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因此,讓想法的眼睛睜開吧!
想法和內心就是生命。



於是我邊懇求 神,讓我在「思考、分辨與確認」上,能更加精進,邊想著屏東南州的魷魚羹。那是若現在可以選一樣台灣小吃端來我面前,遠勝過Netflix介紹的名店,我二話不說會選擇的品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