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錨定效應
上大學的時候,選修過基礎心理學的課程。
之前沒接觸過心理學的我,一開始很膚淺地以為心理學,單純是探討「內心在想些什麼」而帶點神秘感的學科,卻發現原來心理學有非常大的比重,是放在瞭解人這副身軀的感覺、知覺、意識、認知等等方面上,是有著龐大且嚴謹的學術在支撐的學科。
那時的我,處於熱愛社團超過熱愛學業的狀態,沒能分出更多的心思在這門嚴謹的學科上,所以成績不過普普,也沒有發展出興趣,就也沒有再繼續選這方面的課程。但「行內行外,瞭解的程度是天差地別」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前幾天,在臺北市立圖書館借了一本書:「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作者是韓國一位高中輔導老師。因為在韓國的高中裡,一些非心理學專業的老師也會經分派去教授心理學選修課程,作者因而時常被同事詢問到是否有「容易讀懂的心理學書籍」可供自我研習。他深感「雖然市面上有很多優秀的心理學教材,不過卻很少有一種類型是能讓首次接觸心理學的人不產生排斥感,而且能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讀者豐富的知識」,所以決定利用童話角色的心理狀態,撰寫一本融合趣味的心理學書籍。
雖然人們長大了就不會去信篤小時候聽的童話了,但不可否認的,那些故事就是很熟悉啊,所以拿來當材料,確實讓人較容易把內容看進去呢。
書裡面有一篇講到「狡猾的蝙蝠」這個故事。鳥獸之間起了爭鬥,都堅稱自己這方才是最強大的,而蝙蝠在其中兩面討好,在鳥這邊以自己有翅膀來獲得認同,在獸那邊則以自己長得像老鼠來站穩腳步,哪邊有贏面就往哪邊靠,可謂左右逢源,直到兩方達成和平協議,蝙蝠牆頭草的行徑曝光了,於是受到兩方的指責與排斥,最後只能躲入漆黑的洞穴裡,夜晚才敢出來活動。
多半人們講這個故事,是要譏諷那些不可靠、不忠誠,像是牆頭草一般的人,不過作者卻以這個故事來介紹了「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也就是如同船下錨之後就不太會移動一般,首次出現的訊息成為了「基準點」,對他人的判斷產生影響。
在獸面前,蝙蝠先提自己長得像老鼠,這個「沒錯」的訊息先進了獸王的認知中,定錨了,以至於「有翅膀」這個「也對」的訊息就被壓過而忽略過去;在鳥面前,蝙蝠先提自己有翅膀,這個「沒錯」的訊息先進了鳥王的認知中,定錨了,以至於「長得像老鼠」這個「也對」的訊息就被壓過而忽略過去。這樣,蝙蝠得到了兩方認可。
於是這一章,作者給了這樣的標題:「若想順利說服他人,開頭的第一句話至為重要」......
看到這裡,我覺得:「這樣也可以?」沒想到這個故事還有這樣的用法!
不過確實,人的腦袋裡一旦裝入一個觀念,就猶如定了錨一般。
週一時,辦公室的印表機突然徹底罷工了,早上還正常的,到中午卻動也不動了。因為這台印表機老是自己重開機,動不動就說有inner error,一天好幾回;有一陣子,還總抓不到它,莫名其妙地得先移除再重新安裝軀動程式才勉強又連上線,讓我對它的印象就是「毛病多!」於是我稍微地檢查一下就下了結論:「這爛東西,陣亡了!」
但當我跟經理抱怨印表機陣亡的時候,他檢查了一個機器沒反應時應該首先要檢查,但我卻沒有檢查的地方:電源線連接處,就發現不過是電源線鬆脫,接好就活了。
哇!我犯了一個好低級的錯誤啊!平時我的同事對我哇哇叫說這個機器不行了那個機器不行了的時候,我也會第一個就會去檢查電源線有沒有接好,但我這次雖然有看插座那端有沒有插好,卻沒有檢查印表機那端的電源線有沒有鬆脫,因為我老有「這台印表機遲早要完」的念頭,下意識地就直接往「它果然完了!」的方向奔去。
好像世人因某些人的刻意引導,對攝理以及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有著似是而非的誤解,並把這樣的第一印象深植腦中,給老師和攝理人帶來了多而又多的磨難。
就怕攝理人也會犯這類的錯誤,所以 神總是透過老師教導:「要學習。」不論是對人、對事、對萬物,總是「要學習並體會話語後再對待,才能有所瞭解。」
瞭解後,才好定錨。
接下來的錨定效應才能往好的方面走去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