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lbert Stoynov on Unsplash
這幾天,加拿大人因為美國揚言要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很不開心。
一來這是一個增加成本,影響出口,進而還會推升物價的事情,二來是感覺被沒禮貌地針對了,所以加拿大說,那我們也要對美國出口到加拿大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
到了要正式開始互槓的前一天,宣布延緩30天實施,也就是事情還有雙方商量的空間。
不知道美國人民對這樣的事情有什麼樣的反應,但在加拿大,就興起了一股「愛用國貨」的風潮。商店刻意把”Made in Canada”、”Product of Canada”的商品陳列出來,提倡”Buy Canadian Instead”;也有人特別做了個表,列出可以買哪些加拿大商品取代過往習慣購買的美國商品,比如,改買Canada Dry 而不買Coca-Cola、改喝Tim Hortons 而不喝 Starbucks……
嗯,事實上,Canada Dry 已經在2008年就被美國人買走了,現在屬於Keurig Dr Pepper這個公司;而Tim Hortons在2014年,已被漢堡王併購,總部雖然還設在加拿大,但跟美國人就是脫不了關係的呢。
然而,即使是Coca-Cola,加拿大人喝的也是在加拿大出廠的唷,這樣,算是消費了加拿大商品還是美國商品呢?
無論如何,一時間「愛用國貨」算是熱門了起來。不過蠻多專家卻潑了冷水,因為在加拿大市場上流通的眾多商品中,本來加拿大生產的就不多啊,這在每次要回台灣前去買禮物時最有感了,總不能每次都買楓糖、鮭魚、西洋蔘嘛,但是就不知道要買什麼呢,如果能找到Made in Canada的禮物,都會覺得一定是 神幫忙了啊!
而比起美國產的商品,市場上更多的其實是來自亞洲、中南美洲的商品,愛用國貨有沒有嗆到美國?還真有點難說啊。
有些東西,加拿大就是沒有產;有些東西,從有生產優勢的地方來的就是物美價廉,這讓「愛用國貨」的前途坎坷。
愛用國貨,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就在想,到底, 神要透過疫情傳達些什麼?
隔離、囤貨、往來禁止、運輸阻塞、物價上漲、遠距活動……各種之前沒有想過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整體的狀況讓我覺得,應該在肉體的生活上砍掉不需要的需求,更多地投資在屬靈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被厲害的商人,堆高了多少不必要的需求呢?人們加增肉體享受的需求同時,捨棄掉了多少更有價值的心靈滿足呢?
想要食衣住行都好很正常,但是,要怎樣的好呢?買大量快時尚衣服來每天穿新衣比較好,還是維持耐穿夠穿的狀態就好?餐餐吃講究的山珍海味比較好,還是進行簡單樸實的飲食就好?住在高價的豪宅美屋比較好,還是住在負擔輕的Tiny House就好?
自由經濟的市場中,國際貿易可以讓兩地互通有無,讓人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好的品質,自給自足,往往不是更有利的。不過,自給自足時,還有在地情懷的價值,還有文化民俗的價值,如果認同這樣的價值,即使以金錢來計算的成本是較高的,帶來的滿足卻也是更高的,這樣,就是值得。
與其說,被氣到了,所以要以「愛用國貨」來回應,不如說,該趁這個時機,好好思考自己真的需要那些嗎?需要的話,有國貨可以用嗎?用國貨比較好呢,還是用進口貨比較好呢?
要先有清楚的想法。
有位加拿大民眾接受採訪時就說:「每幾個小時就有新的消息,一下要加徵關稅,又取消了,但可能還是會徵關稅,是百分之多少也一直在變,所以我不管那些了,重要的是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加拿大的意義是什麼。」
好像在台灣,可以的話,也會想要儘量消費台灣產品,但也會有因著各樣的原因還是選擇了外來產品的狀況,這沒有對錯,不過是不同想法、不同角度、不同偏好下有不同選擇。釐清自己的內心,就好做選擇。
最好是,請求 神來賜予想法,請 神來幫助自己釐清內心。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8-9)
如同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從聖靈領受到的一句箴言所說:
即使遭遇患難和痛苦,還是能因為昔日已經做了該做的事,而享受喜悅和理想。做錯的部分要悔改,做得好的部分則要感到高興。
我禱告事情按照 神所希望的方向前進,並懇求 神幫助我去做該做的事。
然後我在超市買晚餐要用的生菜沙拉組時,略過了Product of USA,Buy Canadian instea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