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那些特殊的狀況......



有人問了我一些問題:「聽說在國外修理水電需時兩個禮拜以上,他才會來修理而且費用比較高,請問這部分你們怎麼去適應?」「或是比如說暖氣壞掉,又拖到兩個禮拜來修,那要怎麼解決呢?還是只能忍受這種不便,比如說穿著厚衣去睡覺,或者是洗衣機壞掉,就自己洗衣服嗎?」


哇,聽起來就令人感到要抓狂的感覺呢!但這讓我想起了曾經有位來自中國的姐妹問我:「我在網路新聞上看到台灣發生了這樣的事,台灣人都是這樣嗎?」


姐妹說的「這樣的事」,我現在已經不記得是什麼了,但反正不是什麼正常的事情,也就是要不是這消息是胡謅的,就是那是非常特例的事,好比說,馬路上有沸沸這種事。


我跟她說:「並不是那樣呢,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是那樣的。姑且不論新聞的來源是否正確,基本上新聞報導的不會是太普通日常的事,總是要有特殊性才會被報導出來嘛。台灣人在看有關大陸的新聞時,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盲點,對你們來說,那是特殊的事情,一般人才不會那樣,但要是只採信那具有特殊性的新聞時,就會對一般性的大陸狀況產生偏差的認知,而一杆子打翻一艘船。」


回到在國外生活,是不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到那種可怕的程度呢?


兩個禮拜沒有暖氣或兩個禮拜沒辦法洗衣服,這樣的事情,我是都沒有遇過啦,感覺這並不是隨便就遇得到的經驗呢。當然有可能暖氣壞了,修理起來要花上兩個禮拜;洗衣機壞了,修理或更新要花上兩個禮拜,不過總是有辦法可以脫困,不應該兩個禮拜就要受凍,或是兩個禮拜就要沒乾淨衣服穿的。


好像美國因為沒有全民健保,看起病來要是沒有私人醫療保險支應,帳單一來就叫做天價,所以讓人有個印象:要是沒有錢、沒有醫療保險,生了病就只能等死。但在美國住了一陣子的姐妹跟我說,也沒有那麼悽慘只能等死啦,社會上總還是有各種救濟的方法,只是要懂得找到管道,還有也不能就期待要多快多好就是了。


在國外生活,基本上什麼服務都需要預約,要是對方這時候有空檔,當然還是可以馬上提供服務,但假如約滿了,就得乖乖排隊。有沒有熱門到得約到兩個禮拜以後的水電師傅,我是不知道啦,不過家醫通常是要兩個禮拜以前約比較妥當,一週內幾乎是不會有空位的。想要馬上看醫生,要不就去walk-in的診所排隊,要不就去醫院掛急診,想要家醫馬上為你看診,一句話,卡早睏卡有眠啦。


不管是在台灣或是中國,看醫生並不是很麻煩的事,所以會覺得加拿大的制度太溫吞,多少都聽說過什麼人的親朋好友遭遇醫療延誤的故事,以至於常有人說:「生病了就趕快買張機票回去比較妥當!」在我剛到加拿大去上英文課時,就有同學跟老師抱怨說這裡的醫療太溫吞了,在溫哥華土生土長的老師說,看起來似乎是這樣,不過在遇到攸關生命的緊急時刻,醫院的動作還是快的,像她的爸爸在檢查出需要馬上動手術時,醫院馬上就安排,沒幾天就開刀了。我相信老師的說法,只不過,比起台灣和中國,加拿大的醫生看診數量沒那麼多,以至於難以成精,所以在檢查和確認上,往往要花更多時間,病情輕的,拖到都要好了,而病情重的,則拖到都快斷氣了!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怎麼應對呢?我覺得就像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常提醒攝理人的:一定要為自己的健康禱告,平時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更花心思,並且為了預防在檢查的過程中被磋跎,定期的健檢就更顯重要。


其他生活上的部份,房子若出現問題需要修理而暫時無法居住,一般說來,如果有乖乖保險的話,是可以得到理賠在房子修繕的期間去住旅館的;車子壞了,如果都在原廠保養修理,也會提供代步車;洗衣機壞了,等待修理或換新的期間,可以去自助洗衣店解決……


若覺得不會那麼倒楣,想省下保險費,想去比較原廠便宜的地方保養,想先賺盡生活上的一切小便宜再說,那我就不予置評了。


要用在亞洲生活的方式來計較的話,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或說有很多無法便宜行事的地方,但是用在加拿大認知的方式來應對的話,其實就是穩紮穩打,並不至於凡事綁手綁腳。所以,既然要在這裡生活,學習就是了,適應就是了。


就像前幾天寫的文章裡說到,照著規矩走,其實就很簡單。面對一個新地方,若決定留下來,那麼跟以往不同的習慣,是要照單接受,還是要想辦法駕馭,或是要賭賭看不會那麼倒楣,就看各自的取捨了。我是想,總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過程有辛苦是很正常的,但不好因特殊的例子就阻擋了腳步。我的老師常說:「正常就是頂上。」最好,就是正常來過。特殊的狀況畢竟不叫正常,所以在生活中,就是仔細地衡量來應對,然後以感謝的心來接受吧。


這樣的生活,也挺有意思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