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底蘊



六月,在不少國家是畢業季,不過其實要不是家中有畢業生,或是從事跟教育有關的工作,一般人對於畢業季的到來,大致上不會有太強烈的感覺。


但是今年,「畢業生致詞」居然成了話題。突然間,網路上出現了各校畢業生致詞的影片,而引發這個現象的起火點是2025年哈佛大學畢業生致詞。


來自中國的哈佛碩士畢業生蔣雨融是今年哈佛畢業生致詞代表之一,她的表現,有人說好,有人說糟,我則是看了覺得渾身不對勁。


怎麼說呢?如果有個小朋友說:「我以後要當總統。」通常大人不會覺得「這孩子是怎麼了?」反倒會持樂觀其成的態度,笑著說:「加油!」但如果這個小朋友長大了,還一直把「我以後要當總統」掛在嘴上,很大的機率人們會說:”Hello? Are you OK?”


蔣雨融在畢業生致詞所講的內容,平心而論,有不少是蠻高尚的情操,但說實在的,這些話,得要有相應的底蘊,人們聽了才不會覺得「假大空」。比如說,想像是德蕾莎修女來講類似的內容,可能人們聽了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反應。不過有底蘊的人應該是不會輕易說出這些話的,因為,經歷過就會知道,事情並不是嘴上講講那麼簡單。因此,這樣的內容,在我看來,本質上就有尷尬,再加上略嫌浮誇的背稿演講方式,就讓我很黑人問號,心想:「這是小學生演講比賽嗎?」


所做之事,總是要與底蘊相襯,才會讓人心服口服,內心舒暢。


前一陣子,兒子提到了他的某個作業,是有關詩的賞評。老師提供了三組不同主題的詩作,每組有兩首詩,學生針對兩首詩來發表感想,兒子選擇的那組主題是”Death”。第一首,詩人描述了戰場的殘酷,並感嘆「沒有看過戰場上的四散殘肢之前,不要輕易說出『為國家去死是多麼光榮』的話」;第二首,是一首讚美詩,詩人抒發了「因為有 神,死亡並不足懼」之類的內容。


兒子說,因為有信仰的背景,因此對第二首詩要表達的意思很熟悉,可以認同,也可以理解,但其實第一首詩對於Death的表達給他的震撼是更大的。他說,詩裡面描述的畫面帶向了結果,像是解數學題時,A=B,B=C,因此A=C,讓他心服口服,無話可說;而第二首詩,就像是要挑戰解數學題時,卻直接告訴你答案是A=C,知道是對的,但感受性,弱。


確實,就像聖經詩篇23篇,是大衛王很有名的詩作,許多的信仰人也非常喜歡這篇。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會覺得這首詩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完全寫出自己的感受與感謝,就如同是自己的告白;然而沒有這樣經歷的人,一讀再讀,恐怕頂多只能贊同這是一首優美的詩、勵志的詩,其餘全憑信心和想像。


有沒有經歷過,感受很有差,考慮很有差,選擇很有差,結果也很有差。


信仰也是這樣,即使每天禱告、讀經、聽話語,之後若沒有實際照著話語度過生活,就很難在信仰上成為有底蘊的人,如同雅各書2章26節所說:「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對攝理人說了自己的經歷:


「神、聖靈、聖子和耶穌是靈,
為了與祂們合一,老師一直以來都唯有想著 神的旨意,
真正實踐話語來造就自己的生活。
即使辛苦,我仍然實踐了數十年。
我每天絕對地喜歡並愛 神,一片丹心地過生活,
如此讓自己成為 神的人、聖靈的身軀。
我開心喜悅地絕對實踐,
所以成為祂們的身軀、擁有祂們的內心來度過生活。」



不光是實際看過老師如此生活的人,即便沒有看過,但是透過老師所傳講的 神賜下的時代福音、老師將 神賜下的感動及 神動工的事件記錄下來的書、老師按照 神的構想所打造的自然聖殿月明洞、老師所栽培出來的眾多優秀弟子……,都能夠為老師的信仰底蘊做出見證。


老師說:「你們既然聽到了我如此經歷後傳達的話語,就該要見證。」


所以我寫下文章,願能成為有效的見證。


也衷心地感謝 神,讓我遇見這樣的老師,跟著學習而可望成為在信仰上底蘊漸增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