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猶大的精神


 
正常的人一看見精神殘缺的人,馬上就會發現;
但精神殘缺的人看見另一個殘缺者,卻會覺得是他是對的。
是因為自己喜歡,所以一起行動而互相認可。
因此會一起商量,一起喜歡瘋狂的行為並且去做。



若帶著撒但、魔鬼、鬼的內心,成為其身軀來行動,
撒但、魔鬼、鬼就會使用那身軀。
等到行動過後,撒但、魔鬼、鬼離開,自己恢復理智時,
才會想:「我怎麼會做這種事?」
等到事情結束後,發現自己白白被利用,那時才感到荒謬又後悔。



在主日聽到了這樣的話語。


既是能「恢復理智」,就表示原本是擁有「理智」的。


那麼,是什麼時候,失去了理智呢?是什麼時候,從精神正常變成精神殘缺呢?


是從內心入了魔鬼開始的。


因此,在撒但、魔鬼、鬼離開後,理智恢復、精神正常,也就很自然了。


只是,恢復了,就沒事了嗎?


關於這點,聖經當中最貼切的例子,就是賣主的猶大。


身為特別樹立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還負責管錢,這樣的使命,理當不是隨便得到的。忠誠、認真、謹慎、仔細,該是擁有這般的條件,才能得到此般的託付。


擁有這般條件的人,竟踏出了賣主的一步。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精神都去哪裡了?


除酵節,又名逾越節,近了。
祭司長和文士想法子怎麼才能殺害耶穌,是因他們懼怕百姓。
這時,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門徒裡的一個。
他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怎麼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
他們歡喜,就約定給他銀子。
他應允了,就找機會,要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
路加福音22:1-6



雖然這裡說:「這時撒但入了他的心」,但其實在這之前,猶大就已經顯露出與耶穌不同心的狀況。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
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約翰福音12:1-6



或者是對馬利亞的行為有意見,或者是對三十兩銀子感到捨不得,猶大明顯地有了不滿。而使徒約翰說猶大是個賊,或許這樣的評論是後來在記錄這段經歷才加上去的,但「常取其中所存的」該是之前弟兄們已有感覺,只是還不到質疑他的地步,因而能在事後很肯定地寫下來。


沒有證據,但我覺得,或許猶大自己在異性方面,有起一些不當的心思,所以在看馬利亞與耶穌之間的相處,特別容易「以此類推」來自行想像與加料。


說不出是撒但先介入,還是猶大先給撒但條件,總之猶大對「錢」、對「異性」,甚或對於「權」,有了屬撒但的自己的想法,精神就開始不正常,事情也就一點一點地變質了。


而行為開始有所偏差的人,會期盼自己的夫子站在自己這一邊好給自己一個正當性吧,但耶穌卻未如猶大所願。


耶穌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約翰福音12:7-8



同樣沒有證據,但我覺得這樣的時候,原本可能有點心虛的人,為了強搏一點正當性,很容易惱羞成怒,所以明明如果是對馬利亞的行為有意見,或者是對三十兩銀子感到捨不得,去針對馬利亞就好了,但卻見笑轉受氣,把所有的不滿都往耶穌身上堆,進而懷疑起耶穌:「這樣不明事理的人,怎能擔得起彌賽亞的使命?我得要導正這一切!」


於是很理直氣壯地,賣了耶穌。


但這理直氣壯其實沒有維持很久,很快他就自己後悔了!


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
就把他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
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
「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們說:「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干?你自己承當吧!」
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
馬太福音27:1-5


就如主日話語所說,行動過後,撒但利用完猶大就跑了,於是猶大清醒過來,精神恢復正常,看待耶穌的眼光也變得正常了:錢算什麼?異性算什麼?權力算什麼?彌賽亞才是最重要的!


卻是來不及了。


神透過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對攝理人說:


「加略人猶大聽到不信的人在異性方面惡評耶穌就跟過去,
結果他成了耶穌的敵人,
走向永遠滅亡的地獄。
他成了永遠無法回頭的、屬乎死亡的人。
雖然他很快就後悔了,可是已經見不到可以原諒他的人。」



已經見不到可以原諒他的人!這真是,太警世了!不可以發生啊!


耶穌說:「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馬太福音12:30)」


我想,所以總是與主相合、同主收聚吧,這該是擁有理智、精神維持正常、不被撒但欺騙,而能不後悔莫及的訣竅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