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溫哥華的櫻花季大致上到四月下旬才會結束,不過我們家附近的櫻花,已經過了最盛的時期,許多樹上早不見花影,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綠葉冒了出來;還有一些是半花半葉的狀態,跟花朵盛開的模樣相比,倒也是有另一種清新的風情。
四月初月明洞官網放出的照片,並沒什麼櫻花的蹤跡,那時候還在想:「月明洞的櫻花還沒開嗎?」不過前幾天的照片,就可看到櫻花盛開了!
月明洞的櫻花樹長在哪裡呢?我並不是樹木專家,能夠認識的樹種著實有限,因為比起看到那些樹正逢櫻花盛開的美麗模樣,更多的時候,那些樹落在我眼裡時,就是一棵長著綠葉的樹,或是一棵掉光葉子的樹,完全不會想起這些樹是櫻花樹啊!以至於月明洞的櫻花樹到底長在哪裡,我總是要在一年一度盛開的那個時候,才會又再一次地有所認知。
「一整年只有少少幾天才能讓人記住那是櫻花樹啊……」我不禁去想,值與不值的問題。
如果不好好照顧的話,就連那少少的幾天,都美麗不起來,但是一整年照顧,只有美麗那幾天呢,很愛斤斤計較的我,覺得有那麼些可惜啊。
「那不然換什麼才不會覺得可惜呢?」這樣的問題來到了我的腦海中。
這個嘛……
果樹有果實可收,但也不是天天都在收成,收成季也就是那麼一段期間,一樣是佔一年當中的一點比例罷了,要說可惜嗎?總不能雙標吧?
那麼一年到頭都一樣的常綠樹,像松樹那種的,就不可惜了吧!可是,一整年照顧,是都好好的沒錯,但少了開花的絢麗,也沒有結果的滿足,也是有一點單調吧?
都是,有這好沒那好!都是,要找的話,都有可惜的點!
然後我突然覺得,這樣想的我實在太糟糕了!不曉得「看著缺點,就越看越糟;看著優點,就越看越好」嗎?
之前看了一本書:「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裡面提到一個故事:「雨傘商人與草鞋商人」,故事大意是有個母親,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愛子心切的母親在晴天擔心大兒子的雨傘沒生意,在雨天又憂慮小兒子的草鞋賣不出去,於是乎天天處在焦慮的狀態。後來經人指點,改成在晴天開心小兒子的草鞋賣得好,在雨天開心大兒子的雨傘很暢銷,就變成了天天開心的模樣。
天天開心,天天開心,天天笑甲規下晡……嗯,離題了。
書中說這個故事可以套用「框架效應」:一種認知偏誤,人們根據選項所呈現的正面或負面含義來決定選項;例如作為損失或收益。以這個故事而言,明明是一樣的處境,以負面含義來看,就是晴天賣不了傘,雨天賣不了鞋,呈現的都是損失;以正面含義來看,就是晴天可以賣鞋,雨天可以賣傘,呈現的盡是收益。
話語說:「人按照想法來生活。」真是如此。以正面的想法就過正面的生活,以負面的想法就過負面的生活,哪一個好?各人各有論斷,但我偏好正面。
實際上,櫻花季固然短暫,但只追逐那幾天的絢麗,卻足夠讓人在這件事上擁有一年的效用,看過今年美麗盛開的櫻花,滿足之餘會開始期待明年的花季,不是嗎?並且即便不是花季,長滿綠葉的櫻花樹和只留樹枝的櫻花樹,也各是那個時期的風景呢。
「樹木也是一樣,儘管一開始長得不好,沒什麼可看的,但只要施肥、纏上鐵絲、進行剪枝,按照所期盼的那樣塑造樹木的形狀、相貌、模樣、形像,如此給予栽培,它就會變得美麗又帥氣,超乎人的想像。」 神透過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賜下了這樣的話語。
經過管理後的樹,隨著季節,釋放出屬於那個季節的風情與樣貌,一整年都美麗,是 神看為好的創造物,進行了提升層次的再創造所致。
如此一般,人也是這樣。
原本就是 神看為好的創造,如果好好地管理,進行提升層次的再創造,就會隨著時機時候,按照自己的個性與特質來成為作品。
「人如何藉由環境和行為來造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希望大家都能透過話語勤勞地造就自己。」
這是 神的期盼,也是人的功課呢。
最後,到月明洞看看最近的美景吧!
如果不好好照顧的話,就連那少少的幾天,都美麗不起來,但是一整年照顧,只有美麗那幾天呢,很愛斤斤計較的我,覺得有那麼些可惜啊。
「那不然換什麼才不會覺得可惜呢?」這樣的問題來到了我的腦海中。
這個嘛……
果樹有果實可收,但也不是天天都在收成,收成季也就是那麼一段期間,一樣是佔一年當中的一點比例罷了,要說可惜嗎?總不能雙標吧?
那麼一年到頭都一樣的常綠樹,像松樹那種的,就不可惜了吧!可是,一整年照顧,是都好好的沒錯,但少了開花的絢麗,也沒有結果的滿足,也是有一點單調吧?
都是,有這好沒那好!都是,要找的話,都有可惜的點!
然後我突然覺得,這樣想的我實在太糟糕了!不曉得「看著缺點,就越看越糟;看著優點,就越看越好」嗎?
之前看了一本書:「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裡面提到一個故事:「雨傘商人與草鞋商人」,故事大意是有個母親,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愛子心切的母親在晴天擔心大兒子的雨傘沒生意,在雨天又憂慮小兒子的草鞋賣不出去,於是乎天天處在焦慮的狀態。後來經人指點,改成在晴天開心小兒子的草鞋賣得好,在雨天開心大兒子的雨傘很暢銷,就變成了天天開心的模樣。
天天開心,天天開心,天天笑甲規下晡……嗯,離題了。
書中說這個故事可以套用「框架效應」:一種認知偏誤,人們根據選項所呈現的正面或負面含義來決定選項;例如作為損失或收益。以這個故事而言,明明是一樣的處境,以負面含義來看,就是晴天賣不了傘,雨天賣不了鞋,呈現的都是損失;以正面含義來看,就是晴天可以賣鞋,雨天可以賣傘,呈現的盡是收益。
話語說:「人按照想法來生活。」真是如此。以正面的想法就過正面的生活,以負面的想法就過負面的生活,哪一個好?各人各有論斷,但我偏好正面。
實際上,櫻花季固然短暫,但只追逐那幾天的絢麗,卻足夠讓人在這件事上擁有一年的效用,看過今年美麗盛開的櫻花,滿足之餘會開始期待明年的花季,不是嗎?並且即便不是花季,長滿綠葉的櫻花樹和只留樹枝的櫻花樹,也各是那個時期的風景呢。
「樹木也是一樣,儘管一開始長得不好,沒什麼可看的,但只要施肥、纏上鐵絲、進行剪枝,按照所期盼的那樣塑造樹木的形狀、相貌、模樣、形像,如此給予栽培,它就會變得美麗又帥氣,超乎人的想像。」 神透過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賜下了這樣的話語。
經過管理後的樹,隨著季節,釋放出屬於那個季節的風情與樣貌,一整年都美麗,是 神看為好的創造物,進行了提升層次的再創造所致。
如此一般,人也是這樣。
原本就是 神看為好的創造,如果好好地管理,進行提升層次的再創造,就會隨著時機時候,按照自己的個性與特質來成為作品。
「人如何藉由環境和行為來造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希望大家都能透過話語勤勞地造就自己。」
這是 神的期盼,也是人的功課呢。
最後,到月明洞看看最近的美景吧!
(不能看的話請直接到CTN_Official看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