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差距
前幾天,一個十幾歲的小弟兄問我,來攝理多久了呢?
我算了一算,正式來說,是二十五年了。這樣說,是因為我在聆聽聖經課程這個階段拖了太久,要是從遇見攝理的那日開始算,是超過二十六年,都要二十七年了吧。
「那時候,台灣攝理有多少人呢?」小弟兄又問了。
「一百多,不到兩百。」
會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那時大家說,到達兩百人的話,攝理人尊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就會來台灣巡迴,所以我雖然聖經課程有一搭沒一搭的聽,還是很在乎自己有沒有擠在兩百人之內的。
「那麼現在台灣攝理有多少人呢?」
「五千左右。」
「哇。那時候只有一百多,不到兩百啊……那跟我們現在差不多呢。」接下來小弟兄轉身看著另一位小弟兄,說:「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期待二十五年後,到達差不多五千人的規模囉。」
被他看著的小弟兄,不置可否地聳了聳肩。而我這個跟他們媽媽差不多年紀的阿姨,在旁邊想說:歷史的同質性,是這樣引用的嗎? 呵呵。
想到上大學時,有次在課堂上,教授說:「日本在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韓國在1988年舉辦首爾(那時台灣還多半以「漢城」稱之)奧運,所以在韓國有了一種說法,說韓國落後日本24年。」
落後24年,聽起來,這落後很多呢!然而,雖然現在日韓的差距感覺沒那麼強烈,但當時在亞洲,相較於還被視為「開發中」的台灣和韓國而言,日本已列於開發國家之列,感覺要「先進」很多,因此,說落後24年,反倒是有點沾沾自喜的感覺呢!呃,或說至少我有感覺我的教授明顯表達出他認為韓國人沾沾自喜……
為什麼我會這樣感覺呢?因為教授的結論是:「在1964年舉辦奧運,要比在1988年舉辦奧運,困難許多,所以即便以日子算起來,是落後了24年,但以程度來說,是落後更多的!」 是不是!我不是胡亂感覺的,對吧!
嗯,到底為什麼在課堂上講到這個呢?應該不是教授純粹不開心人家沾沾自喜啦,國際經濟學嘛,多少要講點國際情勢,也要講點關於計算與衡量的適當概念嘛……(親愛的教授,我只能扯到這種程度了……)
不管教授在講這件事情是有多少他個人的好惡牽扯在其中,但那時我有了一個很深的印象:「數字,有絕對來看的時候,也有相對來看的時候啊。」
以聖經歷史來說,舊約四千年,是新約兩千年的兩倍,光以日子來計算,舊約的份量,無疑是更重的。然而,不要說拿整個新約兩千年來算,就算只拿新約的一年來跟舊約四千年相比,所成就的都還要大。
一個兒子的份量,遠抵過一群僕人。
近一百年的文明發展,遠遠超過創世以來到至今一百年前所累積的份量;而近十年的文明發展,又是遠遠拋下創世以來到到至今十年前的程度。
所以說,現在很重要。現在,遠勝於已經死過的過去一切。
二十五年後,可能會超過預期,也可能會不如預期,想半天,也沒個準的。
唯一能準的,就是與主一起,才會勝利,才會勝了又勝,才會有了不起的二十五年。
是這樣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