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多久吃一次?

Photo by Mantra Media on Unsplash


住在溫哥華幾年,外出用餐的次數比例,比起在台灣時降低很多很多,畢竟要想如在台灣那樣,有那麼多好吃又不貴的選擇,簡直就是癡心妄想,所以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自己煮給自己吃。


次數雖不多,倒是就遇過幾次,旁邊那桌叫了一大桌的菜卻不吃的狀況。


有台菜,有中國北方菜,也有韓國料理,不同的餐廳,卻差不多的場景:兩三個看起來是從中國大陸來的年輕人,桌上擺滿了菜,沒怎麼在吃,只是分頭忙著刷手機,到時間差不多了,就付款走人,桌上有些菜甚至感覺都沒被碰過,讓我很納悶到底為什麼他們要進來這個餐廳,又為什麼要叫那些不吃的菜呢?


後來有次回台灣時跟學長吃飯,跟他講了這個事情,他說他去大陸出差的時候,也遇過不少這樣的狀況,這是社會快速變遷後出現的奇特現象,基本上那一桌菜是用來撐場面用的,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來吃的,而是沒那樣子就叫做不用心,不給面子。有時甚至擺著那一桌大菜好看,另外叫了想吃的小吃來大快朵頤,久了大家見怪不怪,習慣了上餐館就是這麼一回事。


是喔,所以那些年輕人應該是長輩就這樣教,這樣做,也就跟著這麼做吧。事實上,我覺得他們是沒事擺場面,但可能他們心中連一點這樣的想法都沒有,只不過是習慣罷了。


關於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真的有很多不同的習慣與喜好。


有一回,我們全家到釜山一個家庭作客,主人請我們到一個烤肉吃到飽的餐廳用餐。席間,男主人問了:「你們多久吃一次肉啊?」


啊?多久吃一次肉?台灣人只要不是素食者,三餐有肉出沒是正常的吧?所以我們很淡定地說:「每天吃啊!」


對方卻因我們的回答愣住了,而我們也因他們愣住而愣住了……


後來才知道,他問的多久吃一次的「肉」,跟菜裡面的肉絲、肉末、肉片無關,也不是啃一支雞腿、咬一塊排骨那一種的,比較像是「專門吃肉」來著的意思,所以我們說了每天吃,給他狂到了。


風俗習慣不同,就是這樣尷尬啊。


全體攝理人稱為老師的鄭明析牧師,也提到了他在中國時,有次應邀用餐的「驚奇體驗」。那一餐,應該也是滿滿的一大桌菜,份量之多,令人咋舌。而其中一道讓老師驚奇破表的,就是「烤乳豬」了。


「一整隻豬擺上桌呢!」


有些人對食物的喜好,到了一說到吃的,眼睛就發亮的地步。相對來說,老師對吃這一方面,卻是幾乎沒有欲望,因為從小聖子主一句「食物有那麼重要嗎?行義才更重要」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所以老師對於吃,往往只有「吃到可以活下去就夠了」的低標。也因此老師看到一整隻豬擺上桌,腦海裡出現的印象並不像一般人是覺得美食當前、名菜登場,而是覺得「怎麼吃得完呢?光看都會膩啊。」


跟自己不一樣,有那麼多人重視吃這回事啊!看到人們對食物的愛好,以及從食物得到的喜悅,老師不禁感嘆「從食物上得到愛這方面,人類遙遙領先呢,就連一向有著最愛吃形象的豬也是比不上吧。」


喜歡吃的人,聽到這樣的感嘆,會有中槍的感覺吧。我呢,也喜歡吃,所以當然也躺平了……但我不能否認,這樣論到人對食物的喜愛,很寫實啊。


天地萬物,還有比人更會吃,更在吃上著墨,更在吃上講究,更在吃上鑽研的嗎?沒有嘛,人是第一名,當之無愧。


人說,能吃就是福;也有人說,有得吃就是福。這是個受到祝福的時代,能吃,有得吃,好好吃,理所當然。


然而,真的,人生不是只有吃而已。雖不必像我的老師那樣,對吃只要求吃到活得下去就好的低標,但「食物有那麼重要嗎?行義才更重要」其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真理。


少那麼一點對吃的心思,多那麼一點對 神的心思,非常有可能,帶來的效益比失去的要多很多。


或者,考慮一下「在行義的過程中吃吃喝喝」,如何?


這樣,那些食物的創造目的,會更有價值地達成吧。


多久吃一次呢?


哈哈,願我以後能理直氣壯地說:「看 神的意思呢。」


延伸閱讀:「不給我吃...


攝理教會 鄭明析牧師證道話語
Photo by Michael Fenton on Unsplas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