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盡在不言中的沉默

Photo by Julien Andrieux on Unsplash


閉口不言,就代表默認嗎?


其實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在社會上經歷越來越多,就很清楚地知道,所謂「盡在不言中」,範圍有多不可限量。


有各種原因,所以即便不贊成、不認同、不支持,但是當下卻沒有出言反對。


耶穌教導過眾人:「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然而在約翰福音8章裡記載著,當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過來找他,問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耶穌心裡當然會有想法,但是卻閉口不言,只是低著頭,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在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催逼之下,耶穌終於開口:「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然後又低下頭,用指頭在地上畫字。


這一句話,像是往一頭熱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身上澆了一盆冰水。我的感覺,這些人受到了衝擊,然後從老到小,一個一個走開了,只留下還低頭畫字的耶穌和那死裡逃生的婦人。


耶穌不畫字了,直起腰來問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婦人回答:「主啊,沒有。」於是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從這段故事,可以看出什麼呢?耶穌大勝文士和法利賽人?耶穌挺了一個行淫被抓的女人?耶穌覺得那女人沒有罪?


要那樣看,也沒人說不行。事實上,或許有不少人,就是這樣看。


然而,我覺得,我看到了哀傷。


那婦人,沒有罪嗎?有的啊,最後雖沒有人定那婦人的罪,但她曾做出犯罪的行為是確實的,耶穌不也說了:「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閉口不言,不是為了要默認些什麼;開口說話,也不是為了要贏過些什麼。


寧願那婦人不曾犯罪;寧願不要拿著有關生命的難題來做為試探;寧願不要弄得那麼尷尬;寧願人們能懂得救援;寧願在成為定局之前再給一次機會……所以,真不想說出「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那般的答案,來讓事情一翻兩瞪眼,再無轉圜餘地。


那著名的「浪子的比喻」也是,難道父親是贊同小兒子的荒唐,卻輕看大兒子的乖巧嗎?雖然光看父親沒有對小兒子把財產都敗光了有意見,反而是開開心心地殺牛宰羊辦筵席,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也難怪大兒子吃味,但是並不是如此,不贊同也是,不要在這時候揭孩子的瘡疤,讓大家都難過,從此心情分離難見面嘛,這時什麼都不說,先開心地接納他回來,更好的未來就有機會啊!父親說了,是為了「失而又得」而喜悅嘛,並不等於是在慶祝「他荒唐得好啊!」


言語就是力量啊!若在那瞬間,內心舒暢地把這個那個都講了,是想要迎接什麼結果呢?


所以,當下,該說些什麼呢?內心中或有各式各樣的想法,但最終,為了一個「未來的機會」,就閉口了。


但是,閉口,真的很不容易呢!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多爽快啊!考慮這個考慮那個而沉默,結果讓人誤會,遭人非議,多憋屈啊!


越是大格局、大使命的人,在這方面的磨練越大,功力也越深。


於是,開口說話,都有深意,而閉口不言,也都有深意。


神的歷史中,從古到今,有很多,盡在不言中。或被以為是默認,或被以為是心虛,或被以為是無言,那些,都得等到時機到了,才能化暗為明,才能換得一句:「原來如此」。


在那之前,也許,都得無奈地在冤屈的陪伴下等待。


處在 神的攝理歷史中的我,也學著在該沉默的時候能閉著嘴,靜待旨意屆時全都彰顯。


2 則留言:

  1. 想到電影"與神同行"中的母親,不說是因為更大的愛與包容...(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