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原味



最近鄭明析老師給了一個教會新名字。


 


那名字很好,以韓文唸起來,對我來說,感覺說不出地棒。拿到名字的教會非常開心,然而那名字如果直譯的話,感覺好像有點卡卡的,因為在中文中,比較少會這樣用。


 


為集思廣義,於是就在教會內部進行了教會中文名稱的推薦活動。一時間各式各樣的建議名稱如雪片般飛來,有的人喜歡直譯,有的人喜歡意譯,有的人則特別去找具有相似意思的字,就希望能有個合乎信達雅又讓人拍案叫絕的名稱出現。


 


我個人,是喜歡直譯。原來想要分享我喜歡直譯的原因,不過因為身份是客,不希望太攪擾主人們的決定,所以之前沒有特別表達。


 


現在結果出爐了,最終大家選擇了直譯,跟我喜歡的一樣,所以就在這裡講個故事吧。


 


在我剛來攝理時,我擔任了一件事工,就是記錄主日話語。同樣是主透過鄭明析老師傳達的話語,但是當時不像現在有精良的各式電腦技術和網路服務,在台灣的我們,靠的是從韓國傳真過來的上週話語筆記,要有親朋好友在現場死命活命地抄,然後做些整理,再以慢到不行的傳真,送過來台灣這邊,我們才有話語資料可以用,只要一個環節失誤,靈就等著餓肚子。而在台灣這邊,沒能到教會聽到話語的人,有的或許可以來教會聽錄音,但沒辦法的人,也只能靠親朋好友分享他抄的筆記而已。


 


後來開始有人把筆記打入電腦,有時間的話甚至會邊聽錄音帶,邊將內容打下來。一方面為了儲存,一方面也方便提供給不在現場的人參考。某天我到教會,看到有人在做這個事,看了一會兒,我說:「我打得比你快」於是就開始了我記錄話語的事工。


 


一開始,還不是那麼熟練,台上在證道,底下要把內容就打出來,往往只能聽到什麼就打下什麼,話語結束後,看似記錄也結束了,但是那內容是很粗糙的,有些地方不合文法,有些地方虛字太多,有些地方不知所云所以都還要再修訂過,才能成為像樣的稿件,沒有時間的話,也只能改改錯字而已。


 


後來我功力進步,抓住話語脈絡的速度變快,所以有時在證道中,打字的同時就可以邊修辭,到證道結束時,一篇像文章一般的初稿也就出來了,為此,當時我也算小具名聲。


 


然而,當過一段日子,我拿出這些話語來複習的時候,我很驚訝地發現,當場沒有修改,直接打下來的話語,比我修得漂漂亮亮的文章,更加有味道,更加打動我的心。


 


因為,那些不合文法的,虛字太多的,不知所云的種種,其實像在演戲一般,把實境給敘說了出來,把那些修掉,就只剩下文字,而且,是按照我的實力與我的心情去修的,結果,呈現出來的是被我抝過的東西老實說,察覺到這一點時,我受到很大的驚嚇,有種「人們說我做得好,但我到底做了什麼啊」的羞愧。


 


從此,我便挑戰無論如何,盡量聽到什麼就打下什麼。在跟兒子做韓中翻譯的時候,我也儘量在讓人看得懂的情況下直接翻譯,如果我們要做的是文學,或許就要很講究信達雅,但是很多時候話語的翻譯,更重要的是讓人儘早了解這話語是什麼意思,主又為何講這話語,所以我覺得越能呈現原汁原味越是好。


 


所以,即使中文裡好像不太會這麼用也不要緊,氣勢與潮流是有主同在就創造得出來的,那名字,每講一次,就感覺到主與老師的愛與期待,是大有氣勢,又讓人感動的名字啊。


 


恭喜了,主大明教會,大放主的光明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